也说“礼让斑马线落实在源头”
ELW
今年5月,“礼在北京,让出文明——市民爱心斑马线专项行动”在京启动。7月3日《北京晚报》发表评论,题为:“礼让斑马线落实在源头”。文章指出:车辆在斑马线不礼让行人是“缺乏文明修养,更缺乏法律意识”。为此建议:司机在驾校学车时就应严格培训,有效地将这一理念从道德层面提升到法律层面,否则拿不到驾照,将礼让斑马线最大限度地从源头落实。
由此,想到三年前,北京曾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整治“中国式过马路”行动。当时似乎也将这一弊病归结于行人“缺乏文明修养和法律意识”,作为整治措施则是罚款。如今三年过去了,成效甚微,法不敌众,闯红灯的行人依旧比比皆是。
人走斑马线不看灯,车在斑马线不让人,这两个不良现象的源头究竟在哪里?
(一)
不可否认,我们的行人与司机确实缺乏文明修养与法律意识,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似乎好一些。若从源头追究,西方儿童的早期教育是,在开心玩耍的同时,教会孩子如何遵守交规、垃圾分类,在公共场合不大声说话等诸多小事;而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要学奥数、背唐诗、念英语……因为这关乎孩子一生的大事,不能输在起跑线上。其结果,头脑里塞满了书本知识,却输在了文明教养的起跑线上。
再一想,把责任推给行人和司机,统统归结于素质修养,这公平吗?司机和行人无非是想安全快捷地通过斑马线,我们的斑马线能保障他们这一要求吗?答案是,否!
在此,不妨做个中外对比。西方发达国家在设计信号灯时,先要测算人们等待信号灯的心理耐受限度,德国人是60秒,英国人是45秒……所以英